让大河之畔成为天鹅永久的家园

 

让大河之畔成为天鹅永久的家园


——三门峡黄河湿地暨大天鹅保护工作纪实

作者:寰亚


       

        摊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你会发现,奔腾的黄河沿陕西与山西的省界由北向南在潼关与渭河交汇之后,随即作了一个90度的华丽侧身,转而由西向东进入河南省的西大门——三门峡市。

三门峡市是随着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兴建而崛起的一座年轻城市。由于大坝冬季蓄水的缘故,这座兴利除害、造福人类的“万里黄河第一坝”,每年都会在库区方圆数百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形成大片的湿地。

湿地的浅水区和沼泽地有不少植物的根茎、草籽和鱼虾,还有沿岸农民秋收落下的玉米及豆粒等农作物。独特的自然环境,使这里成为内陆地区不可多得的一处极具生态价值的湿地景观。再加上这里背风朝阳,因而是水禽野生动物冬季理想的栖息地。

正是因为这种良好的自然环境,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库区的黄河岸边每年冬季便有了大天鹅的身影,从最初的几十只、几百只到如今的成千上万只。这些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来的美丽仙客,年复一年地与三门峡这座城市演绎着浪漫的“冬日恋歌”,让当地的民众尽情享受一个冬天的喜悦与欢愉。

为了更好地保护黄河湿地及大天鹅。2003年6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申报、国务院批准,横跨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四市的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建立。其中三门峡湿地沿黄河绵延205公里,面积2.85万公顷。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分布有野生植物1121种,野生动物1066种,其中以大天鹅为主的各种鸟类有近300种。

黄河湿地保护区的建立,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湿地的生态环境。良好的湿地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天鹅到三门峡越冬栖息。相关部门监测的结果表明,在三门峡黄河湿地越冬的大天鹅数量近些年始终保持在6000只以上,约占每年冬季在我国越冬的大天鹅数量的三分之二。

2010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三门峡为“中国大天鹅之乡”的称号,这是国内首个获此称号的城市。

如此之多的大天鹅飞临三门峡黄河之畔,既提升了三门峡这座城市的生态品味,同时又给这座城市的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留住并保护好这些天外之客。三门峡市政府及社会和公众多年来持续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用倾力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生态答卷。

首先是科学划定大天鹅保护区,为了给大天鹅营造一个属于它们自己的宁静家园。在深入调研、实地勘察、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根据湿地的分布及天鹅的主要活动区域,三门峡市政府于2014年初协调相关县、市、区,因地制宜地科学划定了大天鹅保护区16万亩,这其中还确定了6个重点保护区,面积达2.65万亩。保护区的周边分别设立了标志醒目的牌子。

为了使大天鹅保护的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及国家林业局制定颁布的《湿地保护管理条例》,三门峡市人大及人大常委会相继制定出台了《三门峡市白天鹅极其栖息地保护条例》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白天鹅及栖息地保护的决定》,市政府研究制定了《三门峡市白天鹅保护区管理办法》。上述地方性法规条例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天鹅的保护范围,细化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规范了管理机构的工作内容,形成了管理责任明确、工作内容具体、责任追究有据的保护管理体系,为白天鹅的保护奠定了坚实的政策法规依据。

能否留住大天鹅,栖息环境的优劣与否是关键。为了打造适宜天鹅栖息的生态环境,三门峡还在前些年与首都师范大学的的相关团队合作启动了湿地的生态恢复工作,通过淤泥清理、污水排放、边坡治理、栽植水生植物等措施来改善湿地的水质。这些年,仅在天鹅聚集比较集中的青龙湖、苍龙湖等区域内,就栽植了20多万平方米的荷花、睡莲、芦苇、蒲草、水葱、水生鸢尾等水生植物。这些措施,既美化了湿地的环境,还为越冬栖息的天鹅提供了相应的食物。为了给天鹅创造一个优良的水质,当地政府还下决心搬迁了一座临近湿地且向湿地排放中水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与此同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还在湿地内营造浅水滩涂2万多平方米,并坚持每天定时向便于天鹅觅食的浅滩投放玉米,从而保障了天鹅有充足的食物补充体能、安全越冬。为了避免对大天鹅造成惊扰,三门峡于2016年初还出台了在整个市域范围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建立并实施强有力的管理制度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为了确保白天鹅的安全越冬,当地建立健全了日常巡查和管护制度,实行了管理处、管理站、巡护员三级24小时不间断巡护制,并为相关人员配备了巡逻车、对讲机、望远镜、强光手电等器材装备。在强化管理措施的同时,当地还发挥森林公安的职能优势,严厉打击非法伤害、捕猎野生动物的行为。这些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绿色风暴”、“绿盾行动”、“利剑行动”等专项行动,有效地防范和遏制了偷猎白天鹅及其它野生动物的犯罪行为。

增强公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保护氛围是保护天鹅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当地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微信公众号、设立大型电子显示屏和宣传牌等各种手段,加大了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不断增强公众对保护湿地、保护大天鹅的意识。当地政府还将11月22日确定为“保护天鹅宣传日”,宣传日的当天,相关部门和志愿者都要走上街头,通过现场解答、设立展板、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开展生物多样性及天鹅的科普宣传。走进这座城市,映入人们眼帘的城市雕塑、灯箱广告、宣传招贴,处处可见天鹅的身影。如今,保护野生动物已经成了三门峡人的一种自觉行动和一种浓厚的社会氛围,白天鹅也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和靓丽名片。

为了提高大天鹅的科学化管理水平,为大天鹅在三门峡黄河湿地栖息越冬提供科学依据,当地还开展了对大天鹅的食物、习性、迁徙路线、数量分布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并从2014年开始与国家林业局环志中心合作,先后对300多只大天鹅进行环志,其中100多只还带上了卫星接收的信号发射装置,从而准确地掌握了其迁徙的路线和活动规律。为预防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护区坚持不懈地做好预防和监测,定期为栖息地、取食点进行消毒,及时对天鹅的粪便进行采样送检。由于预防和监测及时有效,多年来,在三门峡越冬的天鹅还从未发生过大的疫病传播。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三门峡黄河湿地已经成为大天鹅越冬的重要栖息地,飞临三门峡越冬的大天鹅逐年增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5月25日,两只经过救治后滞留于三门峡湿地的野生大天鹅,在自然条件下繁育出6只小天鹅。这是大天鹅在黄河流域成功自然繁殖后代的第一例,创造了大天鹅在繁殖地之外自然繁殖孵化的奇迹。

   如今,冬季到三门峡观赏天鹅已经成为国内许多人、尤其是摄影爱好者的重要选择。每年10月底至次年3月,成千上万只大天鹅现身在波光粼粼的湿地湖面上,这些白色的精灵或悠然自得地划水前行,或曲颈闭目地卧波小憩,或三五成群地追逐嬉戏,或温情脉脉地交颈摩挲。圣洁优雅的白天鹅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精彩,也使寒冬季节里萧瑟的大河有了许多诗意与灵动。

万里黄河第一坝,白衣仙客天上来。美丽的白天鹅,已经和三门峡这颗“黄河明珠”结下不解之缘。三门峡黄河湿地大天鹅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缩影。三门峡因河而生,倚河而建,滔滔黄河自三门峡流入中原,在三门峡形成的近3万公顷的湿地,这些湿地为各种野生鸟类提供了一处赖以生存的家园。又是一年冬将至,人们以热切期待的心情,盼望着白天鹅再次回归大河之畔。

9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郑州段考察调研、并在期间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深刻论述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全面阐释了“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重要思想,就新形势下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作出重要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于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三门峡市政府主要领导近日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导,进一步加强黄河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努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沿黄生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抓绿色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让万里黄河上的这颗璀璨明珠真正成为大天鹅等各种野生动物永久的家园。

 

首页    环境宣传    让大河之畔成为天鹅永久的家园
创建时间:2019-11-21 00:42
最新动态
热门文章